從新冠肺炎疫情談中醫的治療,預防以及養生的金字塔關係

中醫 黃焜禎院長

 

一、新冠肺炎在全球流行已一年多,甚至許多號稱醫療水準世界先進的歐美日也相繼災情慘重,由於目前尚未有國際認證的特效方。所以,在治療與防疫上,始終有各式各樣的傳聞,有飲食法,有中藥的處方,有氣功法,有瑜珈法等等—-請問黃院長如何看這些坊間或群組間傳聞訊息?

 

  • 坊間確實在這一年多,流傳很多所謂的偏方,有從營養學出發的食物飲食方法,有從氣功瑜珈出發的氣場調氣方法,當然也有從中醫藥學的角度出發的穴位按壓或中藥的處方等。而且每一種歸類也不盡相同,比如說,中藥處方就不一定相同。

  • 我覺得每種方法可聽聽參考,但千萬別太當真。如果是明確無害的食物或氣功瑜珈當做一般保健養生還是可以的。

  • 若由醫療專業(尤其是疫情指揮中心)所提供的一般性的防疫措施,如戴口罩,勤洗手,清潔並消毒環境,避免接觸可能的病毒,一般民眾皆可遵循無妨。

  • 但有牽涉到醫療層面的藥品如奎寧,中藥,這些涉及醫療行為的知訊,我覺得這些訊有助於一般民眾對醫療進展的瞭解,以增加醫療的信心,但內容只適合醫療專業人員參考研究。 一般民眾千萬不要輕易自己嚐試,以免得不償失。即時是看似溫和的中藥處方,也千萬不要未經專業中醫師的評估,就自行調配藥方服用。中醫在治療外感傳染性疾病基本上就有傷寒與溫病的不同,傷寒用辛溫解表藥,溫病用辛涼解表藥,這是寒溫用藥的天壤之別.再加上個別體質的寒熱虛實,也決定用藥的不同.

  • 中醫一向辨證論治,以陰陽為總綱,另外以表裡定疾病在人體發作影響的部位,以寒熱定疾病發生後人體內能量變化增加或轉弱,以虛實定正氣邪氣的強弱。如此的八項依據,中醫稱為八綱辨證。所以,陰陽錯了,表裡寒熱虛實弄錯了,一步錯,步步皆錯。坊間或LINE群組網傳的訊息只要一指鍵動作,馬上無遠弗界,傳百傳千傳萬。這些訊息不一定適用於您我,更一定不全然適用於預防與疾病的全時期,即使預防可用,疾病發生後就不一定適用,疾病發生有病程,更不可用於疾病的所有階段時期,病程是活動的,可能進展加重病情,也可能改善好轉。 所以,必須由專業中醫師依據臨床作最好的判斷,決定撰擇有利的治療方式。對於現代醫學而言,是新的疾病,因為是新的病毒。

  • 我們的診所在粉專及line上有提供大家正確的衛教及醫療資訊,《facebook–康脈健康網及line–@suns日明耀中西醫聯合診所》,這二個媒體的內容都是由醫師所寫的。

  • 中醫治療外感疾病已有二千年歷史,自從東漢張仲景寫下外感疾病專書<傷寒雜病論>後,中醫的經驗醫學治療外感病就一直在<傷寒論>的經典醫學中,進化演變,雖然自始至終不知道病毒細菌的長像,但根據病症的表現歸納,定出了疾病發生軌跡圖,醫師只要準確的遵循疾病發生軌跡圖給予處方用藥,隨證用藥,就能緩解病情,轉危為安,二千年來,中醫治病的準則。

  • 所以,新病毒的新冠肺炎,中醫除依循八綱辨證,六經辨證,衞氣營血辨證法,再結合現代實證醫學的方法,進行臨床辨證治療。

二、那麼,我們如何辨別從各式各樣的傳播資訊或報章雜誌所宣稱或刊載的中醫訊息是否真實?

  • 首先,辨明資訊來源的真假;資訊是不是真的由所屬名的單位或是個人所發佈的。由於電子化的便利,加上電腦化的移花接木技術爐火純青,讓不法份子很容易造假。如照片的移花接木,本來是A產品,被改為B產品,更有些是完全無相關產品,只是單純的人物照片,卻被硬塞了某某廣告商品。這種例子屢見不鮮,層出不窮.

  • 另有資訊的屬名單位或個人無誤,但單位與個人是否真的是這方面學有專精的專家呢?若不是,那麼資訊內容不一定有參考價值。

  • 再來,就是資訊內容真的無誤,確實是中醫的觀點。但仍存在有些盲點與誤區。如資訊的主要內容是治療?還是預防?還是養生? 我覺得這三者的關係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尤其是治療與預防。有些可以同時治療兼預防(例如,生脈飲,清暑益氣湯可用於預防兼治療部份中暑症狀),有些則是只能用於預防,而有些只用於疾病發生時的治療。如<傷寒論>提出,太陽表證不能用陽明裡證的藥; 葉天士提出溫病,衞氣營血四個疾病階段,「到氣才可清氣」明確指出了第二層氣分用藥不能提早在第一層衞分時就使用. 治療是有常規步驟的.

  • 而所有這些判斷基礎當然最好的方法就是要具備有正確的中醫基礎知識,基礎常識,與現代醫學的基本認知。 才不會被似是而非的訊息給迷糊了。

三、那麼,中醫對治療,預防,養生三方面有什麼不同的做法嗎?

  • 中醫在養生防病方面,始終以”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及”虛邪賊風,避之有時”為主軸。正氣與邪氣(也就是病毒)兩者的關係是生病與否的決定因素; 如果,邪不勝正,自然就不會發生疾病,這與現代醫學免疫學的理論一致,體內白血球免疫系統肩負防禦殺菌的任務. 另一就是避免接觸邪氣病菌,遠離病毒細菌,就是遠離疾病,如公共衞生的清潔消毒,消滅病媒蟲,以及進出醫院清潔手部並戴口罩等。

  •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與”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正是我們現在對抗新冠肺炎預防新冠肺炎的兩大主軸,口罩與疫苗。 在病毒入侵體內之前,先決戰於體外再決戰於正氣之強弱。這是中醫一貫的預防醫學。

  • 再者,當疾病發生了,中醫經典書<傷寒雜病論>有句名言: 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在治療上,雖然有準則可依循,但疾病的發生並不是在實驗室進行,可由人為控制所有條件,單就病人的個體條件肥胖壯碩氣血虛實就不同,而且是不是有其他慢性疾病也是考量之一,再者,季節氣候也影響疾病的發展。所以,有時疾病的發展變化並不一定會按照正常流程步驟進行,<傷寒論>就提到很多疾病不常規的變化,有些是醫生的誤治,有些是疾病本身的逃竄不按牌理出牌,一開始輕症,没多久,迅速急轉直下變嚴重。 更何況,今天我們遇到的是新世紀的新病毒,新疾病。所以,<傷寒論>這本中醫聖經會如此告誡我們—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是不是有先見之明,其實應該說,自古至今,不管東西方,疾病就是這樣發展的.

  • 所以,醫學的難,不在常規治療,而在如何辨別疾病發生的轉化變化及鑑別診斷。 比如說, 肚子痛是腸子問題?還是肝膽胰臟問題?發燒是感冒?還是腹腔感染?還是血液疾病? 並不是發燒吃了退燒藥就好了,肚子痛,吃了止痛藥就好了。 否則,只要把症狀輸入電腦,電腦比對後,開了處方, 又何必要醫師的養成教育訓練呢?現在每個人都有手機,資訊爆炸,要得到這些資訊實在太容易。無論中醫或西醫都是如此。

  • 中醫常提到,假寒真熱,真寒假熱,就是這個原因,辨別真假是臨床醫學最重要的關鍵問題。若把這些判斷完全無條件的交給機器,恐怕會出一大堆問題. AI電腦化最終仍要人來把關。

  • 中醫的治療與西醫有個很特別的不同是,中醫特別強調預防醫學,又強調陰調五行五臟六腑的相生相剋關係。所以,在治療上,除了積極治療本病之外,還要考慮預防疾病的傳變,因為中醫理論有傳變的問題,所以,治未病有了不同的函意。 (什麼是疾病的傳變呢?)

  • 中醫五臟六腑五行相生相剋理論,是臟腑之間的平衡,一旦某個臟腑過強或過弱,就會造成另一臟腑生病, 這是傳變的一種. 可以想像五臟的平衡就像五角大廈,五根柱子誰也不能太強或太弱,否則就產生不平衡而造成另一根柱子受力失衡. 嚴重的話就造成五角大廈傾倒. 所以,中醫有治療肝虛證時,要先實脾的說法, 以免肝病傳脾, 這就是傳變的意思。 另外一種傳變是外感傳染病的六經傳變與衞氣營血不同階段的病程傳變.有外感表證,住內傳變為裡證的傳變. 如太陽病傳陽明病,三陽病傳變為三陰病:又如衞氣營血四階段的病程傳變。 治療肝因虛疾病,在補肝治療時,也要知道補肝的作用過度,會反過來強化肝而傷害脾胃功能,所以,這時候,補肝的同時,也要補虛弱的脾胃,否則一旦肝補強後,會肝木剋脾土傷害了脾胃。 這就是中醫在治療學上,會考慮到的上工治未病。考慮可能傳變而事先進行的治未病方法.

  • 所以,中醫的預防治療學,有兩個含意,一是我們一般認為的養生,強身保健,減少疾病的發生。另一是治療疾病時,先想到,五臟六腑相生相剋關係,如治療感冒,是不是會連帶傷到脾胃功能或影響到肝的疏瀉功能。所以,在治療感冒治肺病時,就要同時調配保護脾胃或調節其他五臟六腑的藥。

  • 以上是中醫的預防與治療. (那麼中醫養生呢?)

  • 我們從夏吃薑與午後不吃薑來談養生與治療的不同。最近就有人問,為什說,下午過後就不要吃薑了,這是對的嗎?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弄清楚,吃薑的目的是什麼,有了目的,才能辨明午後吃薑到底對不對?好不好?

  1. 如果吃薑,(老薑,薑母)是為了治病, 我覺得,基本上,就沒有午後不能吃薑或冬天不能吃薑的限制了。 因為有是病,用是藥,疾病已經發生且出現應該使用生薑的時機了,怎麼還可以限制午後不要吃生薑呢?冬天不吃薑呢?天寒外感風寒,更需要溫陽解表散寒的生薑,這時就無需顧慮養生的吃薑法則了。

  2. 如果從養生的角度,確實,建議夏吃薑,午後不吃薑。(這是什麼道理呢?) 首先我們要瞭解春夏秋冬四季,以及一天的晨昏午夜大自然陽光的變化,以及人體陽氣的運行變化。

  3. 從養生學角度, 春生夏長, 春夏養陽, 所以,春夏吃薑是有助於陽氣自內潛藏的狀態升發生長,不是因生薑的溫性,而是生薑的發散動力,助陽氣的發動,不要去壓抑陽氣的生與長的上升段時期.

  4. 冬至一陽生, 夏至一陰生, 在冬至後,陽氣逐漸上升,陰氣逐漸減退,所以養生觀,生薑可助陽氣推升.

  5. 夏至後, (午後) 陽氣漸沈潛,陰氣漸長, 秋收冬藏, 秋冬養陰. 所以,這時候吃生薑而發動陽氣的散,是違逆了秋冬陽氣的收藏, 耗散陽氣,

  6. 夏天養長,使氣得洩; 冬天養藏,無擾乎陽, 這也就是吃薑養生的理論.

  • 另外, 我們可以怎麼想, 中醫的治療,屬於處方用藥,最好經由專業中醫師開立處方. 預防,就像一般非處方用藥,可適度使用. 至於養生,則屬保健食品,在無害的情況下,可輕鬆引用.

四、什麼方法能更正確認識中醫的治療,預防,與養生? 應該如何著手? 譬如說,一般民眾需要學習或認識中醫基礎嗎? 怎樣學習陰陽與所謂的五行關係,而不會陷入迷圑?

  • 中醫的精髓就在陰陽。此理論來源於<易經>的,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就等同於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而且中醫陰陽平衡是動態平衡的相對論。

  • 學習中醫基礎理論並不一定要當中醫師才要學習中醫基礎理論,而是幫助我們學習健康法則,幫助我們正確的選擇中醫就診環境。其實,中醫基礎理論是人生哲學理論.

  • 首先介紹陰陽, 陰陽是相對而言。陽是來自於太陽光的照射,所以,陽是有能量,熱的,引申有動能的,功能性的用,主動的,向外的,升浮的,光明面的,正面的, 增加的, 前進的。順境。陰是背太陽的,寒冷的,引申為缺乏能量的,物質性的體,被動的,在內的,沈降的,陰暗的,負面的,反面的, 減少的, 後退的,逆境。

  • 中醫最重要的陰陽理論是氣血理論//       氣屬陽,為無形動能,動力,功能作用; 氣的功能有溫熱,防衛及轉化形體。   血屬陰,為有形物質,是動能的來源; 血的功能,提供物質修補與轉化能量。從生理學而言, 陰陽就像自律神經,內分泌的回饋抑制平衡.  從人生哲學而言. 就是在彎曲的道路上,開車踩加油煞車的哲學;更是人生過往順境與逆境的哲學.  其實中醫就是一部<易經>寫實的人生哲理.

  • 五行是人體內的基本五元素,五臟六腑的平衡,維持人體腑器官的正常運作。可以從五角大廈的五根柱子結構平衡解釋,五臟六腑任何一臟腑過亢或過弱都會造成另一臟腑系統的失調而發生疾病.

  • 所以,陰陽五行是數學工具,是物理學工具,是化學工具.只是名稱很古典很老派罷了.

購物清單0
購物車中沒有產品
繼續購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