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二十四節氣 (一)

黃焜禎醫師分享

「二十四節氣」乃是根據太陽與地球的相關位置,

所呈現氣候變化而定訂的天文農事曆法,可以說是中國特有之曆法。

節氣相對於陽曆,較為固定,每年相差約一、二天,

若以天文黃經度數計算,每一節氣中氣相差黃經15度。

太陽於黃經度0度為春分點,約在每年國曆3月21日前後,

但傳統中國以農曆為主,則一年的第一個節氣為立春。

中國古代最早觀測到的節氣是二分(春分、秋分)與二至(夏至、冬至),

後來才又發現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二十四節氣又可分為四種特別意義:

 

  1. 與「四季寒暑」相關: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2. 與「溫度升降」相關: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

  1. 與「雨水量」相關: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1. 與「物候農事活動」相關:驚蟄、清明、小滿、芒種。

所謂“五天一候、三候一節氣、六節氣為一季、四季為一年”,

故一年有二十四節氣,一月有兩個節氣。

更精確的說,一個月的第一個節氣稱之「節氣」,第二個則名為「中氣」。

購物清單0
購物車中沒有產品
繼續購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