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情志病

在生活步調緊湊、變遷快速的現代社會中,人總是面臨著各種課業、工作、家庭、環境、人際關係的壓力,這段時間加上疫情的衝擊,人所經歷的的情緒失調問題會更普遍,罹患所謂精神官能症的人數有日益增多的趨勢。這精神官能症不是單一的疾病診斷,而是涵蓋了以焦慮、緊張、煩躁、鬱悶、頭痛、頭昏、失眠、心悸等臨床表現症狀的不同種類精神疾病的統稱。在中醫看來,其實非常非常多人都有著某種程度的這類問題,或許自覺或不自覺,可能長期或一時,經歷著尤其是憂鬱、躁鬱、焦慮、恐慌這幾項較常聽到的病症。

中醫講精神醫學,看的是身心互動。中醫將人體分解成四個基本架構,就是「形、精、氣、神」。「形」就是軀體、有形的結構,「精、氣」是人體中的質量與能量,而「神」就是指精神心理層次。「形、精、氣」與「神」之間再透過五臟、六腑、經絡連結運作,便使生命的正常運作得以維持。如果任何一部份有問題,就可能影響另一部份。

例如憂鬱症的患者,雖然以情緒問題為主,但長期未改善就可能造成精氣上的損耗。又例如更年期的人,雖然是屬於中醫精氣問題的荷爾蒙變化,但也會產生煩躁、憂鬱、焦慮等情緒上的變化。

神與精氣是互相影響的。正常時精氣運作雖然隨情志產生變化,但刺激過去了便恢復正常。如果刺激持續存在,使改變了的精氣運作無法恢復便產生疾病。所以「調和情志」是中醫養生的重要觀念,也是中醫治療精神疾病的基本理念。

中醫理論中將與情緒有關的疾病歸為一類,稱之 為情志病。表現在外的是七情,在內的是五志。
• 七情就是喜、怒、憂、思、悲、恐、驚。
•五志就是喜怒悲憂恐,是從五臟而來。

情緒除了跟氣機相關,跟五臟之間也有相對應的關係。如「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提到「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說明了情志異常波動,可導致臟腑的損傷。

簡單地說,情志本來就是身體五臟的活動功能,但是太過了就傷到五臟,所以治療上重視的是調理五臟運行的平衡、調節情志的舒洩,絕不可以是抑制或鎮靜麻痺,否則會再度更深的傷到臟腑,是惡性循環。

中醫認為人體氣機的運行和自然界的變化息息相關。不同的季節,對應著不同的臟腑,而不同的臟腑對應著不同的情緒,所以身心是相連的。例如在春天,萬物生發的季節,肝氣最旺,而肝主怒。簡單說這時候比較容易生氣。我們需要這旺盛的肝氣帶給人動力,然而這過旺的肝氣,如果得不到好的調節,也會更容易引發頭痛、失眠、胃痛及其它各種身體不適症狀。原本就憂鬱的人可能會出現躁鬱的傾向。相反地,在秋天,肺氣最旺,而肺主悲。這時節較容易有悲傷的情緒。進一步說明,因為肺屬金,肝屬木,而金剋木,這旺盛的肺氣會抑制影響肝氣的抒發,就造成肝鬱,所以憂鬱的症狀在這季節是更加明顯的。

憂鬱可以對應到中醫講的憂、悲。躁鬱則是怒、憂。焦慮可以說是思。恐慌對應到恐、驚。在開中藥調理上,當然不是四種病名四種藥方。身體是很微妙複雜的,表面上看起來就算同一類的情緒障礙病,體內的問題絕不可能全然相同,所以開藥時的切入點就會不同。而同一個人的情緒病藥方也不會是固定的一種,會一步一步隨身體狀況(脈象)開處方調理,這跟中醫在醫治所有其他病的道理是一樣的,好的中藥是幫助身體運行,啟動身體的自我修復機制。就情緒病來說,用藥以清熱、潛鎮安神、活血化瘀、袪痰、宣竅、收濇、利濕、養血、補益…等等方向都有,但不論哪一種類型的情志病,胃都是不好的,但患者通常都不自覺。這胃不好,並不代表患者本身就會有胃痛、胃脹、胃酸逆流或消化不良等明確症狀。甚至,很不好的胃經常不是太有反應和感覺,有些人可能還以爲自己是鐵胃,久不進食也不會難過,卻不知胃氣嚴重不足,脾胃虛寒⋯⋯日久會造成更多胃部以外的疾病。很常見的例子之一就是乳房纖維囊腫、乳癌。胃經循行通過胸部到面部,氣血不足和經絡不通都會直接影響胸部面部的健康,所以從基本的女性重視的養顏美容、心情愉快到預防遠離癌症,都一定要調理脾胃、提升陽氣、暢通氣機、疏肝解鬱。這同時也給大家一個提醒,胃一旦不夠健康,情緒就很難真正健康 !中藥調理固然很重要,但千萬別輕忽了個人作息和飲食習慣所造成的脾胃傷害。例如不吃早餐、晚睡、睡太久、三餐不正常、吃喝到沒能量的食物飲品、長期避免曬太陽或作息日夜顛倒⋯⋯等等。
唯有自身有心改善才能讓身心真正越來越健康。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購物清單0
購物車中沒有產品
繼續購物
0